数字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日期:2025-07-25关注度:38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加速度”时代,业界对于懂业务且有数字素养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复合型数字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然成为关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打造数字化产业人才培养闭环


1.建立产教融合机制


2024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印发《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从政策角度保障了学校和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包括制定联合课程、共同实践项目以及联合研究等,以提高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具备符合市场需求的数字化技能。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是培养数字化人才的重要方式。企业可以与院校共同建立为产业培育数字化人才产业学院,设计适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引进和培育业界优秀师资,搭建适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产教融合的发展机制。


2.产教融合的从0到1——产业学院1.0


校企合作开办订单班、根据产业需求开办各类培训,并结合权威认证、师资培养、技能提升、就业导向,是数字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从0到1”阶段,我称之为产业学院1.0。


在1.0阶段,产业学院有了课程、师资、学习平台,可以陆续开办青年骨干腾飞训练营、讲师等级认证、E-learning线上学习平台、以及就业服务;1.0阶段产业学院立足于为用人单位培养具备数字化“自驱、透明、协作、创造”共识特质的优秀职业人,充当产业人才的成长加速器。


具体构成可以有“线上学院”“线下培训基地”“课程研发中心”“青年核心骨干训练营”“星级讲师体系”“数字人才库”等几大模块构成。其职能定位分成技能培养、业务促进、人才管理、文化传承四个部分。通过把行业以及企业文化前置到培训当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培训课程,增强了学员对于企业和工作岗位的认知与了解。明白作为产业人才,应该如何工作、怎样自我提升,从而实现自我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价值。青年核心骨干训练营,是专门针对未来成为项目经理与核心骨干员工,推出的“人才成长计划”,强调管理者的“全局管理视野”和“项目管理能力”,规划管理者成长路径,提倡“学以致用”,摒弃传统的单一分享,通过实操演练、案例拆解、课后复盘等多种形式,培养团队组织能力,帮助项目管理者实践落地,有效应用。


3.产教融合的从1到N:产业学院2.0


企业与院校合作,成立新型事业机构,打通产业人才培养全域流程,并能够独立核算运营,则标志着产教融合进入到“从1到N”阶段,作者称之为产业学院2.0。在2.0阶段,产业学院将为行业建立数字化人才库,以社交招聘为重要抓手,以员工为用户进行数字化运营,并从招聘入口开始,建立贯穿招聘、培训、评估、结算等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成长平台。人才流失一直都是各大企业的痛点和难点。产业学院应该建立数字化成长平台。通过对流失率的分析和各项目、部门对人才类型的不同需求,借助人才管理系统,将这些流失的人才进行管理和运营。

产业学院大要承担企业乃至职场社会的教与学的责任,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员工学习与成长平台的建设。除此之外,嘉学院还希望通过线上教学课程等形式,为社会职场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课题内容,并且不间断推送工作岗位信息,激活产业学院职业教育功能。


4.建立数字素养评估体系


培养数字化产业人才,将数字素养培育融入课程是关键。根据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文件,明确了数字素养的内涵。


从国际社会看,数字素养融入课程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数字素养已经超越了信息技术或计算机课程的范围,同时如何将不同学段、不同课程的数字素养教育有效衔接和沟通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字化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模式关键的突破点之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传统的教育评估体系主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对于实际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评估相对不足。在数字化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模式下,应当建立一套全面的、多元化的评估体系,既能评价学生的学术能力,也能够评价其数字化技能和创新能力。这有助于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人才信息,有助于确保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达到企业实际需求。


5.提升教师队伍的数字化能力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数字化人才的关键,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数字化教师发展计划,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数字化人才培养。根据抽样调研数据,有34%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数字化技能。这说明了在产教融合模式下,教师的数字化能力成为了制约因素。教师应当接受相关领域的培训,全面掌握数字化技术和教学方法,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数字化教师发展计划,激励教师们积极参与数字化人才培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再具体实践中,已经有了一些可借鉴的案例,比如北京市总工会成立了匠师学院,从基层发掘优秀人才,纳入到师资队伍培养中,一人一门好课,通过成立教研组,不断地打磨优质课程,在教学上形成了很好的口碑。在教师培训当中,植入了很多的数字化领域内容,有提升认知类的《数字经济大思维》课程,有具体实操的《AIGC赋能工作场景》等。


中关村人工智能学院在数字化师资培养方面也有不少创新实践,学院联合多所职业院校开展“数字化转型认知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培训项目,涵盖数字化教学工具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数据要素等多方面课程,举办“AIGC+短视频营销(数字人)”“AIGC+创造力”“培训师基础知识与素养”等前沿培训课程,紧密对接行业发展趋势与教师需求,共同推动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实施,壮大高素质数字技能人才队伍。


综上所述,数字化人才培养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要解决当前的数字化人才短缺问题,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升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构建数字化成长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数字化人才,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文 / 中关村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 黄洁

来源/《服务外包》杂志2025年2月刊

Copyright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19003987号 免责声明

主办单位:长春市服务外包协会 联系电话:0431-81905627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326号-修正服务外包大厦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